首页 | 检察动态 | 检察新闻 | 检察风采 | 理论研讨 | 媒体播报 | 以案说法 | 公开听证 | 联系索引 | 中国检察听证网
感觉被窃听了?可能不只是感觉,而是真的被窃听了,这不李女士就遇到了这种窃听的“感觉”。
事情是这样的……
一段时间来,李女士在通话时手机总会出现杂音,而且电量消耗过快,而李女士将此归结为手机“年久失修”。可是当她把自己给朋友准备惊喜生日派对的计划以电话形式与另一朋友商量后的当晚。她在网络上无意间发现了自己详细版的生日派对计划,里面除了时间、地点、形式,还有邀请人员名单、具体预算等细节,更让李女士头疼的是,她的人际关系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这一情况,在细思极恐状态下的李女士选择了报警。
后经警方调查发现,李女士的手机被一款恶意软件入侵。这款软件能够在后台偷偷运行,获取手机的通话记录、短信内容以及其他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指定的服务器。很显然,李女士的手机被恶意软件“窃听”了。
面对这种情况,法律怎么说?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所以,李女士的遭遇中,犯罪分子通过恶意软件非法获取她的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她的隐私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有明确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所以,如果犯罪分子将李女士的个人信息进行贩卖或者用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还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这些:
一是不随意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程序;
二是杜绝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信息交流;
三是发现类似“窃听”、“监听”等线索,在修改重要信息密码的同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